find
Author
"刘春涛" 42 results
-
ICS/LABA联合治疗的提出和推广,是近十年来哮喘治疗领域的一个革命性进展。然而,从LABA问世之初,围绕LABA的争议就始终没有平息过。在2010年2月18日,FDA再次发出关于LABA安全性的公告。美国FDA申明LABA绝不应当(should never)单独用于治疗儿童或成人哮喘。制造商须在这类药物产品的标签上加入这一警示,同时采取其他步骤以减少这类药物的过度使用。这些药物包括单独的LABA制剂,如施立稳(Serevent,沙美特罗)和 Foradil(福莫特罗),也包括和ICS的复合制剂如Advair(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及信必可(布地奈德/福莫特罗)。FDA要求产品标签反映以下信息:●如果没有使用其他哮喘控制性药物,如ICS,则不应当使 用LABA。LABA只能与其他控制性药物联合使用,不应当单独使用。只有对那些其他哮喘控制性药物不能取得充分控制的患者,才能够长期使用 LABA。●使用LABA治疗应当采用取得哮喘症状控制的最短的疗程,一旦哮喘取得控制,只要有可能就应当停用。患者应当用其他的控制性药物维持。●需要使用LABA和ICS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应当使用一种既含有ICS也含有LABA的复合制剂,以保证治疗的依从性。
Release date:2016-08-30 11:53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Release date:2016-09-14 11:23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咳嗽是呼吸专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中大部分又是所谓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unexplained chronic cough),即常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变者。在此类慢性咳嗽当中,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是一重要病因,早年Irwin报道,慢性咳嗽的病因包括哮喘和气道高反应(33%)、鼻后滴漏 (28%)、慢性支气管炎(12%)、症状性胃食管反流(10%)、病毒感染后咳嗽(25%),其他因素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性咳嗽、精神性咳嗽(10%)以及多因素所致的咳嗽(约占20%) J。在我国尚缺乏CVA发病率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最近上海同济医院进行了一项调查,在呼吸专科门诊287例由于慢性咳嗽就诊的患者当中,无论是老年人还是中青年患者,CVA均是主要的病因(老年人 34.6% ,中青年41.5%),其次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 19.3%和23.5%)、ACEI相关性咳嗽(16.3% 和1.7%)、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10.6% 和3.7%) 。由于呼吸科医生以至普通内科医生逐渐熟悉了解这一疾病,在门诊病人当中CVA的比重越来越大,粗略估计CVA大约占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病例1/3左右,占哮喘病例1/3左右。另一方面,尽管许多临床医生知晓CVA,但涉及其诊治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Release date:2016-09-14 11:57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Release date:2023-05-26 05:38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直到10年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还被认为是一种持续进展、不可逆的疾病,一个疗效堪忧、前景暗淡、回报甚微的疾病[1],正因为如此,很少开展COPD的治疗性试验。最近l0年以来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COPD已构成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2,3],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不断增加,促使各国政府和医药企业增加了对COPD临床试验的投入,一系列大型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结果,使我们对COPD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的侧面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我们固有的观念,并勾勒出COPD未来的前景。在这一领域,中国呼吸病学T作者贡献不多,自主开展的COPD多中心临床试验寥寥无几。回顾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COPD临床试验的历程,无疑对我们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Release date:2016-08-30 11:37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支气管哮喘防治全球创议(GINA)将哮喘的严重程度分为三度四级,其中三级和四级属于中度和重度哮喘。在整个哮喘人群当中,中重度哮喘大约只占1/3,但在临床上轻度哮喘患者很少就诊,中重度哮喘大约占就诊患者的2/3甚至更多。中重度哮喘患者由于症状明显,频繁就诊,因为哮喘控制不良,经常出现急性发作,需要住院治疗,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占用了大部分的医疗资源。无论是从提高哮喘防治的整体水平的角度,还是从减少哮喘疾病负担的角度,都应当将中重度哮喘作为哮喘长期管理的主要的目标人群。
Release date:2016-08-30 11:37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这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时刻,这是震撼全世界、牵动亿万人的时刻。 山崩地裂,日月无光,江河呜咽,风云失色。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在瞬间被地震吞噬,无数的家庭在一瞬问支离破碎,蓓蕾一样的少年在瞬间凋零,温馨的家成为断垣残壁,秀美的山川满目疮痍?? 让我们记住这一刻吧,这个时刻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共同的记忆,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在此,我们沉痛地悼念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近10万同胞,包括坚守岗位以身殉职的我们的同行们,并向37万伤病员和4624万灾民致以衷心的慰问。 这两个月来,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惨绝人寰的画面,每每让我们泪湿衣襟;我们也看到了太多感人至深的场景,让我们对自己的人民、国家、社会重新拥有了信心。用身体呵护学生的可敬佩的老师们,在废墟下唱作儿歌的孩子们,在余震中舍生忘死的救援队员们,在成都街头排成长队的献血者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爱心汇成大海的590亿捐款?? 让我们记住这一切吧,这是我们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在此,让我们向所有参与抗震救灾的人们,尤其是志愿者、搜救人员、军警人员和医护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温家宝总理说过一个词:多难兴邦。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5·12大地震更是百年不遇的大灾难、大考验。然而坏事并不是都可以转化为好事。假如我们沉溺在哀伤之中不能自拔,假如我们对地震及其救援过程暴露出的问题漠然处之,假如我们仅仅满足于讴歌英明的领导欢呼伟大的胜利?? ,假如我们在5·12大地震中什么也没有学到,我们有什么资格奢谈“多难兴邦”? 作为以救死扶伤、捍卫生命为天职的医务工作者,我们尤其应当深思。 在日本、美国加州等地震频发的地区,国民长期接受避险自救和救人的训练,社会也形成了完备的救灾体系,此次日本7.2级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的国民是否接受过这样的训练具有基本的常识?我们的医学界是否有这样的义务和责任? 在救灾第一线,虽然汇集了数十万救援大军,但真正拥有搜救技能和急救知识的专业人士却极为匮缺。看到遍体鳞伤的伤员辗转呼号,看到千辛万苦救出困在废墟下数日的伤员却告不治,特别是转诊到后方医院的许多伤员因为缺乏妥当的现场处置,因为高血钾、挤压伤、肺水肿、剧烈疼痛? ? ,在救护车上就停止了呼吸,我们不禁扼腕叹息,不禁要问:我们的医疗机构(不包括野战医院)是否具有大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是否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急救队伍?是否具有充分的保障输送能力?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向第一线派出更多的医护人员?是否能对包括志愿者在内的救援人员进行简短而必要的医学培训? 也许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时候有些不合时宜,也许这只是这次赢得举世称赞的抗震救灾工作当中的小小的瑕疵。但假如我们做得更好一点,更快一点,哪怕是多救一个人也好啊。 而如果能够让我国灾害医学从此起步,让我国的急救医学、危重医学、创伤外科学、康复医学乃至心理学有一个大的发展,造福社会,善莫大焉。 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正如地震期间绵阳市中心医院的一副巨大的横幅:人民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 这也是长埋在废墟下近10万亡灵对我们的呼唤。
Release date:2016-09-14 11:56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Release date:2021-05-25 01:52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
2007年1月6日、13日,国内部分呼吸病学专家分别在广州和上海举行(2006年全球支气管哮喘防治创议(GINA)》研讨会。新年伊始的两次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均围绕着GINA展开,充分说明我国呼吸学界对此次新版GINA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
Release date:2016-08-30 11:35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