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 china medical publishers
Keyword
  • Title
  • Author
  • Keyword
  • Abstract
Advance search
Advance search

Search

find Keyword "多发性骨髓瘤" 41 results
  • Construction of Lentiviral Vector Containing Murin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Gene and Its Expression in NS-1 Murine Myeloma Cell Line

    目的 构建含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VEGF)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成病毒颗粒后感染NS-1小鼠骨髓瘤细胞株,以便进一步探索VEGF在骨髓瘤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mVEGF基因,克隆入含嘌呤霉素抗性的pCDH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出表达mVEGF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mVEGF;采用磷酸钙法将慢病毒系统三质粒pCDH-mVEGF、psPAX2、pMD2.G共转染293FT细胞包装病毒,分别收集转染后48 h和72 h病毒上清并感染靶细胞NS-1,初次感染72 h后开始采用嘌呤霉素筛选稳定株,筛选2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稳定株细胞培养上清中mVEGF的表达,建立出稳定高表达mVEGF的NS-1小鼠骨髓瘤细胞株。 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pCDH-mVEGF,并包装成慢病毒颗粒,感染NS-1细胞株后获得靶基因的稳定高表达。 结论 成功构建出含mVEGF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mVEGF,慢病毒系统能有效介导目的基因在NS-1小鼠骨髓瘤细胞株中稳定表达,病毒包装成功并能有效感染NS-1细胞,为进一步探索VEGF在骨髓瘤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Release date:2016-09-07 02:37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 in Multiple Myeloma: A Case Report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

    目的 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 报道1例表现为反复胸腔积液,同时合并反复、多处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 结果 该例62岁老年女性患者,合并右侧下肢静脉、肾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肺动脉血栓反复形成,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IgG λ型、原发性淀粉样变,合并多处动静脉血栓形成,给予美法仑+泼尼松(MP)方案化疗和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随访13个月病情稳定,无新发血栓形成。 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可能合并动静脉血栓形成等不典型表现,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无环鸟苷致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精神障碍一例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生物学检测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MM),又称浆细胞骨髓瘤,是起源于浆细胞克隆扩张的高异质性的肿瘤,是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的恶性疾病,然而临床上对其认识至今仍止于表面。目前,现代生物学检测技术在肿瘤中的应用已能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与层面去深入认识和了解MM,这将有希望改变目前临床上千篇一律的诊治模式,指导更为个体化的评估及治疗。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护理

    目的 总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药物期间的临床护理措施及经验。 方法 对2009年7月-2011年4月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等治疗过程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低血压和周围神经感觉异常等,采取对症有效的护理方法,使治疗安全顺利进行。 结果 9例患者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4例,轻微反应1例,用药过程中均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论 应用硼替佐米时,要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及时予以对症处理,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及效果。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多发性骨髓瘤并眼底出血(附二例报告)

    报告2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眼底出血患者,并对其出血机制进行讨论,认为眼底出血同全身出血一样,均由于血小板异常减少与异常球蛋白血症所致。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3,9:114-114)

    Release date:2016-09-02 06:35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典型临床表现有贫血、骨痛、肾功能损害和感染,而贫血是其最常见表现。临床上仍以药物化学治疗和骨髓移植作为其治疗方案。随着对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作用机制及MM的发病机制深入研究,rHuEpo在MM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近年的研究表明,rHuEpo既能改善MM相关性贫血、还有一定抗骨髓瘤效应,抗骨髓瘤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Release date:2016-09-08 09:14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Research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目的 总结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的发病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MM的疗效及不同类型与不同临床特征的MM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月128例MM患者的发病和临床特征,以及与治疗效果的关系,并对不同治疗方案、不同类型间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MM患者发病的中位年龄为59岁,临床上以不明原因的骨痛、贫血、感染和球蛋白增高为主要表现。128例患者中行方案一(马法兰、强的松/地塞米松、反应停)的总有效率为53.3%(32/60);方案二(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马法兰、强的松、卡氮芥、阿霉素)为44.4%(8/18);方案三(长春新碱、阿霉素/表阿霉素/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为68.5%(24/35),方案四(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反应停)的总有效率为86.6%(13/15)。方案一和方案二间、方案三和方案四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方案三、方案四的疗效均优于方案一和方案二(Plt;0.05)。IgG型总有效率为63.2%(48/76),IgA型为60.9%(14/23),kappa轻链型为42.8%(6/14),lammda轻链型为46.2%(6/13)。IgG型和IgA型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但IgG型、IgA型的疗效均优于kappa轻链型和lammda型(Plt;0.05)。不同类型及使用不同方案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及3年和5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 结论 MM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介于40~70岁,骨痛和贫血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长春新碱、阿霉素/表阿霉素/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以及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反应停方案总体疗效相当,但后者完全缓解率高于前者。

    Release date:2016-09-08 09:49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多发性骨髓瘤并眼底病变一例

    Release date:2016-09-02 05:37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多发性骨髓瘤肾病伴神经损害一例

    Release date:2016-09-07 02:34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5 pages Previous 1 2 3 4 5 Next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