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构建含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VEGF)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成病毒颗粒后感染NS-1小鼠骨髓瘤细胞株,以便进一步探索VEGF在骨髓瘤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mVEGF基因,克隆入含嘌呤霉素抗性的pCDH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出表达mVEGF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mVEGF;采用磷酸钙法将慢病毒系统三质粒pCDH-mVEGF、psPAX2、pMD2.G共转染293FT细胞包装病毒,分别收集转染后48 h和72 h病毒上清并感染靶细胞NS-1,初次感染72 h后开始采用嘌呤霉素筛选稳定株,筛选2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稳定株细胞培养上清中mVEGF的表达,建立出稳定高表达mVEGF的NS-1小鼠骨髓瘤细胞株。 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pCDH-mVEGF,并包装成慢病毒颗粒,感染NS-1细胞株后获得靶基因的稳定高表达。 结论 成功构建出含mVEGF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mVEGF,慢病毒系统能有效介导目的基因在NS-1小鼠骨髓瘤细胞株中稳定表达,病毒包装成功并能有效感染NS-1细胞,为进一步探索VEGF在骨髓瘤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目的 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 报道1例表现为反复胸腔积液,同时合并反复、多处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 结果 该例62岁老年女性患者,合并右侧下肢静脉、肾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肺动脉血栓反复形成,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IgG λ型、原发性淀粉样变,合并多处动静脉血栓形成,给予美法仑+泼尼松(MP)方案化疗和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随访13个月病情稳定,无新发血栓形成。 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可能合并动静脉血栓形成等不典型表现,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目的 总结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的发病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MM的疗效及不同类型与不同临床特征的MM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月128例MM患者的发病和临床特征,以及与治疗效果的关系,并对不同治疗方案、不同类型间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MM患者发病的中位年龄为59岁,临床上以不明原因的骨痛、贫血、感染和球蛋白增高为主要表现。128例患者中行方案一(马法兰、强的松/地塞米松、反应停)的总有效率为53.3%(32/60);方案二(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马法兰、强的松、卡氮芥、阿霉素)为44.4%(8/18);方案三(长春新碱、阿霉素/表阿霉素/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为68.5%(24/35),方案四(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反应停)的总有效率为86.6%(13/15)。方案一和方案二间、方案三和方案四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方案三、方案四的疗效均优于方案一和方案二(Plt;0.05)。IgG型总有效率为63.2%(48/76),IgA型为60.9%(14/23),kappa轻链型为42.8%(6/14),lammda轻链型为46.2%(6/13)。IgG型和IgA型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但IgG型、IgA型的疗效均优于kappa轻链型和lammda型(Plt;0.05)。不同类型及使用不同方案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及3年和5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 结论 MM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介于40~70岁,骨痛和贫血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长春新碱、阿霉素/表阿霉素/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以及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反应停方案总体疗效相当,但后者完全缓解率高于前者。